台灣水庫的藍綠大對決|安麗益之源淨水器
安麗益之源淨水器 > 新聞中心 > 淨水新知 > 水源污染

台灣水庫的藍綠大對決

青山綠水原是好風光,然而水庫中若是一片綠洋洋,民眾飲用水的安全可要亮紅燈了!因為愈濃綠的水色代表水庫優養的情況愈嚴重,水源水質也就愈堪慮……
 

水庫殺手 污染指標

2005年四月,媒體發布了一則消息:「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二月檢測結果顯示,全台27座水庫中,共有14座出現微囊藻(Microcystins);五月微囊藻將大規模繁殖,九月將可能釋放出藻毒素……」,頓時引起民眾的恐慌與疑慮,因為2004年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林財富教授就已發出警語,其研究發現,包括曾文、牡丹等共有9座水庫發現微囊藻,部分水庫的微囊藻甚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 (WHO)每公升不可以超過1微克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的標準。
 
微囊藻素有「水庫殺手」之稱,據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:「藻類大量繁殖在環境飲水健康上有深遠的影響,因其中部分有毒的藍綠藻可能引起神經毒性、急性腸胃炎、皮膚接觸性發炎、肝炎、癌症等毒性作用。微囊藻的數量與溫度呈正相關,水溫愈高,藻類就會大量繁殖。每年夏天溫度高、陽光強、枯水期長,微囊藻毒素含量就會大幅升高。目前認為,微囊藻毒素是一種肝臟毒素及腫瘤促進因子,會誘發急性肝炎並致肝癌;國外曾發生過大型動物喝了含有毒藻的水而死亡。而且微囊藻毒具熱穩定性,加熱煮沸也不會被破壞,只有以活性碳吸附或臭氧等處理方式,才能破壞毒素。」
 

水庫優養化 危害環境與健康

我們的水庫的確生病了!根據環保署2003年水庫年報統計,納入監測統計的55座水庫中,以卡爾森指數(Carlson trophic state index, CTSI)評估結果顯示,本島水庫屬優養化程度者為新山、寶山、永和山、明德、仁義潭、蘭潭、白河、鏡面、澄清湖、鳳山及牡丹等11座水庫;離島的33座水庫則均屬優養狀態。
所謂優養,是指大量的污染物質排入水庫中,在適當的水溫、酸鹼度、日照及水位等環境因素下,導致水庫中藻類大量異常繁殖或死亡,消耗水中溶氧,造成優養化。
 
水庫優養程度依所含營養物質多寡分類,表示方法有許多種,目前國內環保署等單位則採用卡爾森優養指數(CTSI)來評估水庫水質優養程度,其是根據水中透明度、葉綠素及總磷,分項計算單一指數後,合併為卡爾森優養指數。
CTSI指標值  水庫優養程度
CTSI<40 貧養狀態
40 ≦CTSI ≦50 普養狀態
50 ≦CTSI ≦60  優養狀態
CTSI>60  超優養狀態
 
成大環工所教授溫清光也對水庫優養化影響飲用水問題感到憂心,他指出,台灣的水庫具有攔截、防洪、灌溉、觀光、儲存雨季的雨水以供給飲用水的功能,目前引用水庫的自來水約占總水量的三分之二,而影響飲用水水質除了水的處理方法外,水源的水質、特別是水庫水質優養化問題,更須重視。
水庫優養化影響甚鉅,包括:
  • 水中藻類、浮游生物大量繁殖,使水質嚴重惡化,甚者某些藻類具有毒性,量多則會破壞人體肝功能與中樞神經。
  • 藻類與浮游生物增加有機質數量以及新陳代謝排泄物,遺骸沉降至底部成為底泥,加速水庫的老化。而沉降的底泥會消耗深水層溶氧,經細菌分解還原,釋出氮、磷、亞鐵鹽、硫化氫等物質溶於水中,成惡性循環的內部污染源。
  • 產生色度與臭味,增加淨水廠處理成本,同時降低了水庫景觀與遊憩的價值。
  • 拿來當作飲用水水源,加氯量必須增加,使水中三鹵甲烷類的生成物也增加,對健康造成影響。而且加氯破壞微囊藻毒素,只在酸性的環境有效,像臺灣的水源一般是微鹼性的,以加氯來破壞微囊藻毒素的效果很有限。
 
由於藻類於白天行光合作用及隨時均行呼吸作用,造成水體溶氧在一天中產生很大的變異,致使晚間的溶氧太低,令水生生物難以生存。
 

拯救水庫 全方位的環境保護

水庫優養化既然可能帶來這麼多的嚴重後果,那麼該如何改善呢?
 
事實上,水庫優養化是整體環境保護不力末端的「果」,追溯其「因」,污染源甚廣,就以與水庫息息相關的河川水源來看,台灣有118條水系,其中24條河川水系提供民眾85%生活用水水源,但根據行政院環保署2003年度河川水質監測站污染程度資料顯示,未(稍)受污染測站數佔36.3%、輕度污染測站數佔11.1%、中度污染測站數佔29.6%、嚴重污染測站數佔23%。
 
再就河川污染特性分析:
  • 工業廢水污染—老街溪、中港溪、大甲溪、北港溪、八掌溪、二仁溪、花蓮溪。
  • 畜牧廢水污染—濁水溪、高屏溪、東港溪、林邊溪。
  • 生活污水污染—淡水溪、頭前溪、烏溪、蘭陽溪、秀姑巒溪、卑南溪。
  • 混合型污染—南崁溪、社子溪、後龍溪、大安溪、朴子溪、急水溪、曾文溪、鹽水溪。
 
所以,河川整治就成了提升水庫水質避免優養化、保障十八個水源區的首要工作,那麼在工業廢水、畜牧廢水與生活污水的管制、取締、宣導,還有下水道工程等工作都得加強;除此之外,台灣因地形陡峻、地質脆弱、雨量集中,自然崩塌之沖蝕力大,再加上水源區過度的農林業開墾、畜牧飼養及觀光遊憩區闢建等,使得大量的泥沙與污染物排入湖泊、水庫中,也是造成水庫淤積與優養化的原因,如此生態保育又是一大課題。
 
由此可見,水庫優養問題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污染來源,拯救水庫可謂是全方位的環境保護問題!然而誠如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所說,受到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,未來台灣發生乾旱及洪澇的機會愈來愈大,而水庫就是幫助防範這些水文災害的重要緩衝器。如果,不在水庫的保育及管理上加強著力,台灣即使再蓋更多的水庫也不能發揮應有的效用。為了我們的下一代,多盡一份心力愛護這塊土地,是每一個人共同的責任!